文/王德惠
转变一:由产品向产业转变
产品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竞争将是产业的竞争。
葡萄酒的产业是由不同的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每个环节有不同的价值体现和运作模式,盈利方式自然也不同。每个经营者必须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主要体现在市场细分上。
预计从2013年开始,葡萄酒产业链的价值细分将逐步明确。
转变二:由品质向品牌转变
产品属于工厂,品牌属于消费者。毫无疑问,没有过硬的品质,根本谈不上竞争,即使获得了辉煌也是短暂的。但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品质好只是基础。那些认为只要酒的质量好就不愁发展的思想已经行不通了。
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和你能不能获得发展不是因果关系。一方面由于很多企业都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处于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单纯靠品质不能打动消费者,产品多如牛毛,品牌越来越多,消费者唯一的选择就是品牌。品牌化进程的核心不在于产品品质,而在于品牌营销。
同时,葡萄酒这种商品的特性很讲究个性,大量的消费者不懂酒,所以更加凸显了品牌的重要。当然,这种转化不是放弃品质,相反需要更重视品质,只是你的战略出发点,不仅是品质,更是品牌。
转变三:由价格向价值转变
价格是价值的直接表现,越成熟的市场,二者越接近。以往,中国市场产品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其内心真正关注的是价格和价值的对等或超值,因此,只注重价格而不注重价值,必将被淘汰。
价值的体现不仅包括价格,还包括品牌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品牌是具有个性的,是有价值主张的。消费者购买一款产品,更多关注的是品牌的背后。当前市场,越是成熟的品牌,其价格和价值越是对等或者接近。关注价格很简单,但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只有关注价值,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转变四:由共性向个性转变
当前大家都不太懂,跟风现象就很明显。但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认识的加强,随着葡萄酒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饮品,人们开始追求更适合自己、适合特定场合的葡萄酒,个性化由此开始并会愈演愈烈。
此外,不同品种、不同工艺、不同管理甚至不同的酿酒师都会造成不同的特色,从而使葡萄酒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导致在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产品,不同饮食搭配不同的酒等等。而且,由于品牌不一样,其形象、主张等定会不同,从而使葡萄酒显示出很强的个性色彩。
转变五:由商桌向餐桌转变
经济快速发展,葡萄酒更多是在商务场合饮用。此时葡萄酒更多是一种象征:身份、地位、品位。而且,中国文化往往把商务餐桌当做谈判做生意的场合,因此极大推动了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初级普及。
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葡萄酒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体现身份、地位、品位、浪漫、时尚等等,更多人开始真正注重饮酒健康,注重葡萄酒的自身价值。由此,葡萄酒开始逐渐进入家庭。没有功利主义的家庭餐桌饮用,才是葡萄酒本质最好的表现。
转变六:由战术向战略转变
在葡萄酒发展初期,消费市场关注的更多的是渠道和价格,这也是当时中国市场做营销的重点。渠道为王、终端制胜就是那个时期提出的,并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企业虽有战略,但更多关注的都在上述两点,在品牌运作上比较淡漠。
同时,由于重点在于渠道和价格以及促销,所以企业更重视战术的运用,投入都在经销商和促销上。但弊端也非常明显:缺乏长期发展的整体战略,不注重品牌的建设,造成了后劲不足。
面对新形势,企业更应向战略转变。战略要解决的不仅是怎样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战略是远见、是取舍、是差异、是聚焦。没有好的战略损失的是全局,失去的是未来。
转变七:由全部向局部转变
中国市场大且复杂,不同区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竞争状态不同,企业很难一下子做成全国性品牌,所以必须用全局眼光做好局部市场。中国企业一直以来都一个情结:做大。但竞争一升级,品牌一多,对企业实力的要求就迅速提高。而且,当前市场营销成本越来越高,产品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开始就想做全国,往往得不偿失。
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地域性不平衡非常突出,葡萄酒在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有相当大的差异,造成企业非常困惑。其实,企业在这个时期,需要明确:任何大企业也都是由小做起来的。企业不需追求单纯的大,做得好,小即是大,做不好,大既是小。企业必须聚焦,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局部市场,从而逐步渗透,谋取更大发展。
编辑:孙朝玲50433669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