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海涛
“不做品牌,还赚着钱;做了品牌,反而亏本。”
近年,进口葡萄酒增长明显加快。2010年,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仅为0.9升,其中只有不足20%是进口葡萄酒。这其中的上升空间有多大?光是躺在床上随便想一想,就足以燃起无数投资人挤破头来做葡萄酒的热情。
从2008年到2010年底,仅温州市的葡萄酒商就注册商标1045个。他们中大部分都抱有做品牌的梦想。葡萄酒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已经不亚于白酒和饮料。一些实力较强的进口商已经开始尝试品牌化运作,希望打造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品牌。
令人失望的是,运作成功者寥寥无几,很多酒商都面临严重亏损。
谁都知道,葡萄酒最终要走上品牌化道路。问题是:时机到了吗?
领先一步死,领先半步生。对环境认识不清,步伐迈得太快,结果就当了先烈。曾经踌躇满志的进口酒商站在十字路口:葡萄酒品牌运作,到底能不能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市场熟了几成?
品牌核心价值不易提炼,品牌形象难以塑造
由于缺乏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和历史,中国一直没有主流的葡萄酒消费形态。没有主流的消费形态,品牌价值就难以提炼。
一些酒商试图从西方葡萄酒文化的角度去挖掘品牌价值,但事实是,不要说普通消费者听不懂,就是懂一点葡萄酒的中国人,认识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认产区,有的认年份,有的认葡萄品种,有的认法定分级。
无论从这些角度中的哪一个去寻找诉求,能够引起共鸣的也只是“懂酒人群”的一部分,也就是小众当中的小众。用小众定位,怎么可能征服大众市场?
但是,如果不是这些角度,又该是什么角度?又有哪个葡萄酒企业真正找到了品牌的核心价值?
在如此嘈杂纷乱的竞争环境中做品牌,必须提炼出强有力的核心价值,塑造出迎合目标消费群体的品牌形象。如果针对的群体过于狭窄,无法支撑企业的赢利需求,企业资金链迟早会断裂,品牌运作就难免失败。
品牌推广效果不佳
传播推广,要讲精准投放,要讲千人成本。然而,作为一种小众酒品,进口葡萄酒的目标消费群过于分散。也许,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也许,他们多半都在写字楼、机关单位里,可是,过低的消费人口密度决定了,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很难找到一种合算的大众传播手段。
在尝试了多种推广方式之后,酒商们发现,还是组织品酒会、搞会员制营销、参加葡萄酒展会比较合算。
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仅针对葡萄酒爱好者这个小众群体,注定只能做到逐个培养,缓慢发展,远达不到品牌运作的速度需求。
可以这样总结:大众传播成本太高,小众传播效率又太低。
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模仿,是最简单的成功方式。然而中国的进口酒商却找不到榜样可以借鉴。
西方的市场环境和酒文化与中国不同,照搬他们的营销模式必然水土不服;而国产葡萄酒的成功路径,同样无法模仿。国产葡萄酒针对的是大众消费群体,通过牢牢掌控传统渠道来培育消费者,造就品牌知名度。进口酒商从来就不具备渠道优势,如果进入传统渠道去和国产酒厮杀,无异于以卵击石。
也许你要说,卡斯特和拉菲不是成功了?
事实上,卡斯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张裕强势渠道的嫁接,是拥有成熟产业链的张裕利用渠道驱动品牌的成功,而不是卡斯特自身品牌运作的成功。
至于拉菲,这个法国五大名庄之首的全球顶级酒庄,就像LV、劳斯莱斯一样,在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国际顶级奢侈品的血统。这两个品牌的成功之路,虽有值得学习之处,却不具备可复制性。
提前布局
从大环境来看,对进口葡萄酒而言,想要通过高投入实现品牌快速扩张,时机尚不成熟。否则,国外大型酒业集团也不会一边高喊中国市场前途无量,一边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但是,即便时机未到,也不能干坐着等待。笔者推断,葡萄酒的主流消费形态,可能在未来3~5年逐渐形成,葡萄酒行业未来一定是品牌的天下。代理商想要做大做强,绕不开品牌化道路。
想要做品牌,就要抢在品牌格局形成之前开始部署,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开始行动,抓住核心消费群体抢先培育。那么,现阶段应该做什么?
战略:选出种子选手,聚焦营销资源
做品牌的第一步,是从自己代理的诸多酒庄当中,选出一个最适合打造成品牌的。选酒庄时要参考品质、口感、价格、产地、酒庄知名度和目标市场的特征。
在主打品牌明确之后,企业需要制定资源分配计划,将渠道费用、传播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向该系列产品倾斜。也可以说,是用卖其他产品挣的钱,来扶持主品牌的成长。
现在很多酒商已经开始进行战略部署,比如ASC圣皮尔酒业将拉菲系列产品作为运作的重点,建发酒业倾力主推卡斯特玛茜,富隆、美夏等酒商也都在力捧自己的明星产品。
渠道:增强对核心渠道的控制力
进口葡萄酒的销售渠道有三:分销渠道、零售终端和团购直销。
在经营分销渠道时,对于有价值的分销商,除了用高额的渠道利润引诱外,还应当适度给予推广层面的支持,培养最终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真正赢得分销商的忠诚。
零售终端当中最重要的是红酒屋、西餐厅、高档超市和大型葡萄酒零售网站,我们可根据自身产品定位进行终端布局。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几类终端同步运作,但需要避免线上线下的价格冲突。
对于团购直销,一般认为这是个不可复制的资源。但实际上,对葡萄酒而言,如果充分发挥出俱乐部营销和会员制营销的潜力,完全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会员。像富隆酒窖、酒实佳等,就是将自建终端和会员制营销相融合的典型案例。
品牌塑造:把握流行趋势,等时机成熟再做个性化、专业化
现在的葡萄酒市场还不成熟,尚未达到市场细分的阶段。当前最好的策略是适应消费者,顺应流行趋势,等行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再结合葡萄酒文化做出个性化和专业化来。
有些代理商过分强调专业性,把葡萄酒文化演绎到极致,结果没几个消费者能看懂,最终产品卖成冷门。
传播:锁定核心消费群体进行定向传播,传播手段可适度创新
葡萄酒的消费群体非常分散,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
研究发现,进口葡萄酒的主要消费群体具备以下特征:年龄在25~45岁,学历较高,收入较高,注重生活品质,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接受度,所从事行业以高端行业居多,例如金融、IT等。
根据这些特征,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上,除了常用的针对会员的电子邮件、DM广告之外,还可以采取互联网广告、事件营销、直投杂志(尤其是葡萄酒杂志和奢侈品杂志)和终端广告等手段。在消费氛围较好的上海、广州等地,还可考虑高端写字楼视频广告等分众媒体。
进口葡萄酒的品牌化道路,艰巨而漫长。在市场土壤还不够肥沃时,拔苗助长是危险的。因此,踌躇满志的酒商朋友不要心急,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看到行业的春天。
链接:替他人做嫁衣?
即便是做了“先亏几年再挣钱”的打算,酒商们还面临一个头疼的问题:进口葡萄酒和国产酒的产业链不同,进口酒的品牌所有权归国外的酒厂(酒庄)所有,国内代理商难以买断。
同时,进口葡萄酒的销售渠道非常散乱,酒商不可能像白酒经销商那样,牢牢掌控一个区域市场的主流分销渠道和终端。如果既没有品牌所有权,又没有“挟渠道以令厂家”的实力,就不能不担心品牌所有者“卸磨杀驴”的可能。
编辑:孙朝玲50433669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