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首页 杂志分类 少儿杂志 时尚杂志 经营管理
杂志搜索  
    目录下载:2025年杂志订阅目录
 
白酒:复兴在即,还是末世繁华?

中国杂志网 发布时间:2020/8/15 星期三 下午 10:49:28  浏览次数:18357
关键字:

文/朱涛

 

【引文】

最近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我们在追求GDP,追求政绩,追求钱。社会缺乏理想,缺乏精神追求,人人精神压力巨大,整个社会都存在释放现实压力的需求。

我们需要白酒这样一种安慰剂来调整我们的内心,社会中充满的骚动与喧哗、机会与风险,也需要我们用白酒应对、操作。也许从古至今,现在,正是中国最需要白酒的时代。

从市场特征、品牌特征、竞争者数量、利润等数据,也可以得出判断:白酒行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

但是白酒的未来并不乐观。

 

危机四伏的繁华年代

 

消费群体断层

任何一个产业,只有目标消费群的有序更替,才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白酒的消费者以30—45岁之间的男士为主,其中又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为核心。传统白酒营销通常对准这群人,在品牌策略上注重挖掘酒的历史和文化,尤其关注工艺、地域、年份和酒窖,甚至不惜编造神话,把资源集中在了与酒体相关的微不足道的差异上。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70后、80后乃至90后正成为各个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他们对历史等层面的消费认知很难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大部分跟着潮流走,丰富、时尚、流行、自由、个性是他们的首选。他们对白酒了解都不是太深,客观上接受,主观上排斥,很难给他们一个喜欢白酒的理由。

白酒如果缺少了他们,可以断言:白酒无未来。

 

白酒文化能否现代化

    白酒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在中国政治和文化中起着独特作用,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首先,酒是政治饮料,生发于中国儒家学说的礼治思想。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仍然是以礼为核心的。每逢重要节日、重要庆典,中央政府仍会举办各种各样的酒会来招待外宾、表彰先进、沟通感情、消除误会,周恩来就是当代一个白酒运用的大师。

其次,酒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没有酒,就没有中国文化的灵气,没有酒,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大气,酒成了中国人沟通神与我之间,达到物我两忘的媒介。

再次,酒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交工具和生活方式。

与西方烈性白酒不同,中国白酒是一种佐餐饮料,是一个社交工具。在餐厅、餐桌成为中国人最为重要社交场所的今天,个人的事要吃饭、喝酒,公司的事吃饭喝酒,政府的事也要吃饭喝酒。事情办完了,不吃顿饭、不喝场酒,总感觉还是缺点什么,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

正因为这种原因,白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近代中国史是屈辱的历史,是一个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重新寻找自我乃至迷失自我的过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新文化运动”、“共产主义”,中国在亦步亦趋的学习中迷失了自我,更不用说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瑰宝的白酒文化了。

同时,跟大多数中国文化一样,白酒身上也确实有很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地方,甚至从某种角度说,它就是中国保守、落后的象征,这也是它为人们诟病的原因。

人民喝茅台是因为官员和军队喝茅台,人们喝五粮液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贵,以至于连国外资本水井坊、文君酒都要过来插一脚。可是人们始终没有搞懂支持白酒消费的背后动力究竟是什么。

消费者可以不用懂,但是作为厂家,要是也不明白,就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更不用谈所谓的发展。

作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传承部分,从表面上看,当前的问题是白酒企业如何建立品牌,而本质上,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消费多元化,替代产品频现

休闲的啤酒:这种低酒精度的饮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一种随意性很强的助兴饮料,人们不仅仅在餐桌上饮用,在其他一些休闲场合也会饮用。

优雅的葡萄酒:中国人本没有大面积饮用葡萄酒的习惯,但随着国外文化的入侵,葡萄酒渐成潮流。它绿色健康,酒精含量比较低,讲究、仪式感强,让葡萄酒成为白领阶层的品味之选,而高级的葡萄酒则成为富裕阶层的最爱。

个性的洋酒:威士忌、伏特加、兰姆等烈性洋酒,将白酒完全挡在酒吧、夜总会、KTV等夜场外。首先,夜场本来就是一种西方文化,洋酒可以直接饮用,无需佐菜;其次,洋酒没有浓烈的味道,后劲有限,有利于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利于社交;再次,洋酒可以调兑其他饮品,满足每个人口味的个性化需求,白酒很难超越。

口味性的可乐、雪碧、果粒橙:现代年轻人个性张扬开放,只要有共同的爱好和经历,没有白酒也能谈得来。再加上可乐、雪碧、果粒橙等饮料的宣传,在餐桌上形成了一种不喝白酒喝饮料的氛围,逐渐地蚕食着白酒仅有的生存空间。

咖啡:这种泊来品,也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再加上装修的西化、环境的优雅,成为很多金领、白领谈事情都会选择的第三空间,对白酒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营销创新乏力

拍脑袋现象广泛存在

过分关注产品,而忽略顾客感受。白酒是一个精神化的产品,最重要的是顾客对于白酒的使用和评价。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公司认为市场部无足轻重或者没有必要,对顾客、市场、产品开发、竞争对手研究不够。

产品创造乏力

产品互相模仿,创造乏力。前些年,部分白酒企业依靠政府的背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赚取了可观的原始利润。但是,这种利润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无法在未来继续维持(或复制),这些企业的前途愈发不明朗。

战略营销缺乏

由于中国市场的不规范,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导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只有短期的战术,没有中长期的战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内外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遍地是黄金”已经变成了“遍地是陷阱”。

品牌管理不足

茅台的广告语变来变去,五粮液的总是飘忽,都缺乏权威性,难以对接主流文化价值观,更没有上升到理念、品牌文化、品牌精神的层次。定位的空泛,接触点的缺乏,和顾客互动的不足,使得品牌很难在顾客心中扎根。以至于洋河微微发力就成了行业老二,不能不让人唏嘘。

系统化思维缺乏

中国白酒营销总体上来说正处于销售能力阶段(或者说是主要靠1个P的阶段)。在销售上,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手册和流程,随意性大,终端开发来得快,去得快,不能有效的管控,更不用说实现与顾客和渠道共赢的层次。  

还处在推销观念阶段

当前,大部分白酒企业还处在推销观念阶段,部分落后者停留在产品观念阶段,少数先知已经达到市场营销的阶段,达到社会营销阶段的,则还没有出现。

在推销观念阶段,企业认为除非公司大力开展销售和宣传推广活动,否则消费者不会购买自己的产品。“产品是被卖出去的而不是被买出去的”,“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    于是,企业以销售为中心,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召集大批推销专家,组成强大的推销队伍,大做广告宣传,夸大产品的性能。

 

品牌全国化,越来越难成功

纵观近些年白酒发展的历程,茅五泸牢牢把控高端市场,新全国性品牌的崛起几乎没有。洋河和郎酒勉强沾边,那也是复苏,并非新打造的全国性品牌。

况且,目前洋河和郎酒也仅仅是局部市场的成功,与当初的金六福、浏阳河横扫全国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更无法与茅台、五粮液相比。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白酒的鼎盛时期,每年都有风靡一时的流行性全国品牌,给人感觉全国性品牌的打造非常容易,谁的胆子够大,谁的广告投放最多,谁就能在全国市场火起来。只不过,它们大都只能红火一时,有些甚至在红火过后迅速销声匿迹。

目前,全国性品牌打造难度越来越大,要求更高,产品力、渠道力、包装力、传播力、人员力、终端力、控制力、品牌力,一个都不能少。纵观全国的酒企,少有拥有如此能力的。

但是,在这种条件下一旦打造成功,旺盛的生命力却会让企业受惠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

地方名酒崛起,诸侯混战

地方名酒的崛起,不但挤压当地中小白酒企业,也狙击了全国性品牌的扩张。全国性品牌之所以越来越难以成功,就是因为地方名酒的快速崛起。

中国白酒市场的现状很像很多王朝的末期,地方起义风起云涌,但大部分只能在地方强势,出了家门口就很难生存。像河南豫酒赊店、张弓、鹿邑、四五;鲁酒的孔府家、泰山、趵突泉、扳倒井、琅琊台;湖北的白云边、枝江、稻花香;湖南的开口笑、酒鬼、武陵,河北的衡水、山庄;山西的汾酒等。

以前的地方名酒,稍有业绩就忍不住全国化的冲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大伤元气。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诸侯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在家门口深入耕耘,打造自己的根据地。

行业集中度高,中小企业生存渐难

以前,中小白酒企业有几万家,光一个山东省就有大小企业4000家。由于进入门槛低,生存空间大,监管机制薄弱,白酒成为或大或小投资者的追逐对象,也成就了一些人的财富梦想。

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全国和区域名酒崛起,中小企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全国和区域名酒每前进一步,他们就不得不后退一步。

危机降临,再力图反击,却已是力不从心。产品老化、品牌定位混乱、资源缺失、人员执行力远不到位;市场在萎缩,成本在攀升,亏损已不可避免。

于是,中小白酒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减少。2010年,白酒许可生产企业数量减少了1000家左右;2011年底,这个数字降至7000余家,以往遍地都是酒家的盛况不再。

 

贴士1——白酒营销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销售时期结束后,1982年取消专卖制,生产销售全部放开。1952年、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全国召开五届评酒会,评出十七大名酒。茅台、五粮液等众多白酒正是凭借国家的评选、政府的背书,在众多白酒品牌中脱颖而出。

孔府宴、孔府家、秦池凭借中央电视台巨大的广告效应,在中国市场经济刚刚放开、人们认识还停留在计划年代一炮走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由此也造成其生产、供应上的脱节,使企业最终毁于一旦。跟随其后的张弓、赊店、双轮池、金种子、高沟、林河XO、宁城老窖等,由于创新乏力,缺乏有效的品牌支撑,也都是昙花一现。

1998年的山西朔州假酒案经误解、误传,使消费者对山西酒和“勾兑”一词讳莫如深。此后,白酒的“纯粮酿造”概念营销风行一时:五粮液集团打造“五粮酿成,五粮醇酒”,1999年,贵州醇酒厂提出“天然美酒”进行推广;沱牌更是打出酿酒生态园区等概念进行营销,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炒作太久。

1998年8月,小糊涂仙开始了白酒行业第一次精耕细作的深度营销,结束了白酒的幼稚营销时代。充分利用完善的营销组合:媒体、餐饮终端启动市场、POP、陈列、针对不同目标群的促销品、开瓶有奖、“茅台镇传世佳酿”背书,开创了白酒整合营销的先河,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形象上的成功。

紧随其后的金六福、浏阳河从湖南老家异军突起,逐省操作,覆盖全国,树立了白酒整合营销的典范。但是由于开发和管理的脱节,这些企业并没有在市场上持续红火。

进入21世纪,在“得终端者得天下”的思想指导下,白酒企业把市场开发重点转移到了市场的终端。

在餐饮终端,由最初的形象展示、简单促销发展成开瓶费竞争、白酒销售主管贿赂竞争、买断促销权、买断最佳展位、买断进店权之争。

在商超终端,由最初的压批结账,发展到名目繁多的开户费、进店费、条码费、端头费、堆头费、陈列费、店庆费(总店、分店)、节庆费、仓储费、促销员管理费、佣金等费用之争,盘中盘模式的盛行,无不是终端营销的变种。

但是,由于缺乏品牌内涵的支撑,外部品牌的打造,顾客心智资源的占领,白酒终端之争正在逐步地误入歧途。

2011—2015年品牌金字塔形成,众多一线白酒提出百亿战略。

 

 

   未来去向何处?

    白酒行业并非夕阳产业

最近的几年里,国内白酒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相当一部分中小酒厂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白酒企业也步履艰难、处境困顿。部分人对白酒的前景不看好,甚至提出白酒已经和香烟一起成为夕阳产业。

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白酒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但是,中国的白酒真的会从此走向没落,和香烟一样面临必然消亡的命运吗?

笔者认为很难。

白酒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地位,独特的文化底蕴,不是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可以撼动甚至完全摧毁的。相反,我们认为,中国白酒所蕴涵的文化乃至品牌的张力,还远远没有被发现和发掘出来。

中国白酒目前的困局,实际是一种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是白酒行业重新崛起所面临的全新机遇。

   中国白酒具备成为世界品牌的资源优势

提起某个地方,大家就会想起某个国家的“有特色”产品,说起瑞典,人们就想起钟表和银行,说起日本,就想起电子和汽车,说起美国,就想起软件和金融;这些就是各个地域的认知资源,消费者的认知资源也叫做心智资源,无论对于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全球消费者的认知当中,中国是世界加工工厂,加工生产廉价的产品,尤其是电器、丝织品等。但同时,大家也认知中国是最重要的东方文明古国,东方文明的代表。

经过几千年来的贸易来往,人们对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白酒等品牌积累了丰富的认知资源,作为世界五大蒸馏酒中的中国白酒,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具有深厚的认知资源。它将随着东方文化的崛起,以及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加强,而被唤醒,并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白酒品牌比中国的电器、汽车、DVD更具有建立强势品牌的基础。

    研究和培育新顾客

一项针对年轻群体(25—30岁)的酒类消费调查显示,95%左右的年轻人的第一选择是啤酒、饮料、洋酒,而不是白酒。

中国传统白酒消费正面临着现代生活理念、方式的激烈碰撞。中国白酒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作为产品使用者的顾客。 

    把握战略

跨国公司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所收获。为此,他们从来的那一天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从战略规划到人才培养,从产品开发到渠道建设,从品牌策略到推广战术,从竞争规划到流程体系,都有着科学而规范的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蚕食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这就是全球化,一场强弱分明的不平等战争。

反观中国白酒企业,什么赚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做什么,结果却是什么都做不好,在自己土地上节节失守。

翻开白酒行业的几份专业杂志,满篇的招商广告,就是缺乏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中国白酒市场是块肥沃的土地,本该成长着更多、更好的企业。然而,恰恰相反,很多企业都各领风骚三五年就不见踪影了。

中国人的聪明绝顶在世界上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农业社会的传统决定了我们的聪明很大程度上是权谋而不是远见。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凭借拍脑袋的小聪明就可以成功的年代。在跨国公司面前我们还是小学生,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我们必须向其学习。特别是对市场的研究和战略的把握,围绕战略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内部资源配置、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生产过程设计。

 

    征服消费者的心

纵观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产品,茅台的广告强调国酒,五粮液强调世界名酒,国窖1573强调窖龄,杜康强调分区窖藏,至于洋河,只是稍微发力,并没有听说其有关于品牌的系统规划。倒是外资出身的水井坊,从一开始就给自己找了一个明确的定位——高尚生活元素。

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中国白酒和国外品牌的差别。

我们是白酒大国,却是一个白酒品牌小国。真正的高端人士宁愿饮用国际名酒和红酒,而不愿饮用我们的白酒,因为白酒很难带给他们精神上愉悦的感觉。

白酒从来都不是一个物质性的产品,它更包含精神上的体验。我们不能让顾客想起茅台就想起腐败,想起白酒就想起传统和落伍。

同样的茅台,在国外比国内卖得还便宜;同样的酒,顾客愿意体验洋酒而不是白酒;同样是饮料,顾客愿意喝咖啡而不是含酒饮料。

这其中的差距就是品牌和文化。

只有消费者的心灵被你征服了,才能对品牌忠诚。只有消费者对你品牌高度忠诚,才能产生强势品牌。在这点上,白酒企业任重而道远。

    找到核心产品

在美国,宝洁卖100亿美元时,有500个代理商;但是将代理商逐渐减到24个时,却卖到了200亿美元。而杰克韦尔奇执掌通用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这个产品能不能做成行业第一或者第二。如果不行就转让或者分割,结果,公司的营业额不降反升。

反观中国白酒,五粮液瘦身之前有80多个子品牌,2000多家经销商,旗下一个金六福也有这么多。赊店瘦身之前甚至有900多个单品,结果他的地位反而不如一个金六福。

纵观2010世界品牌500强前十强的榜单,Facebook、苹果、微软、可口可乐、谷歌、哈佛大学、IBM、沃尔玛、奔驰,产品都出奇地简单。

再看中国白酒企业,哪个企业的核心产品能够支撑起企业的半壁江山?哪些企业建立了适合自己企业的产品线?高端白酒热热闹闹,次高端白酒竞争激烈,但是每个企业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过后就是暗淡离场。

所以,未来中国白酒的发展,必然是围绕核心产品做文章,围绕核心产品打造自己的产品线,避免跌入高度同质化竞争的陷阱。

    专注产品市场占有率

考核销售有两种指标:销量的增长,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当前中国白酒企业更偏重前一种指标,所以很难看到某种产品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未来,白酒企业将很快由量的增长转型为质的取胜,由销量的粗放提升过度到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谁持续地占有了市场,谁才能持续地盈利。

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某一种能量,能量只有集中起来才有力量,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集中和聚焦的力量。一千个问题解决得和竞争对手一样好,那么你仍然是一个平庸的企业。一个问题解决得比对手好得多,那么你就可能是市场上的第一名。

在一个窄的领域成为第一,比在一个宽的领域成为第二要容易许多倍。前者的战略对了,后者的战略错了。你必须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不是许多领域的平庸者。

   渠道深耕,精细管理

中国人聪明,所以中国的市场开发非常容易,顾几个人,做点广告,搞点促销,上几块门头,一个市场很快就能够拿下来。

但是,中国企业的市场管理水平却非常落后,缺乏持之以恒维护终端的能力和决心,所以开发过的终端不持久。

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可口可乐的终端管理,包括商品定位、消费特点、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细分(潜力与现实、划分责任区)、人员招聘、开发策略、拜访流程、标准说辞、提升效率、客情维护、网点升级,他们都一丝不苟,成就了其行业第一的位置。

对比他们的工作流程,就可以了解我们的白酒营销处在一个什么层次上了。白酒的销售有多少是经过我们的努力产生的,又有多少是我们可以管控的?如果不能实现管控,我们又如何保证我们在市场上的地位?

因此白酒未来的发展,必然是渠道深耕和对终端的精细管理,只有终端变成我们的终端,人员变成我们的人员,我们才有可能在市场上牢牢树立我们的地位。

    注重区域市场布局和联动

中国白酒,除部分一线品牌外,大部分都奉行的是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区域市场操作模式。从省内区域市场第一,到省级区域市场第一,再到全国区域市场第一。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什么错,但是很多企业却被这一战略拴住了手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恐怕是豫酒。

豫酒集体低迷,同豫酒打不开郑州市场有很大关系。郑州是交通枢纽与移民居多的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它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所以大部分企业来得快去得也快。

07年至今,宋河、赖矛、洋河在郑州市场上各领风骚,当前豫酒发力更是给一向火爆的郑州市场添了一把火。从营销上来说,郑州是白酒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不到十米远的路面上就能发现两三个烟酒店。谁要是能拿下郑州市场,基本上拿下哪个地方的市场都没有问题,真可谓得中原者的天下。

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做好自己根据地的同时,非得先拿下郑州再往外走吗?恐怕不尽然。郑州白酒市场虽大,却也是中国最难啃的白酒市场之一,即使啃下来也非常难守。因此对于大部分白酒企业来说,完全可以先避开郑州了,选择更容易突破的市场,等到羽翼丰满时卷土重来,成就行业的王者。

因此,企业要更加注重区域市场的布局和联动,不能一味地采取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模式。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启示。

    现代管理变革更加迫切

 宝洁八十年代刚进入中国时,在日化产品尚未形成气候的时候,就根据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偏好以及其它国家的经验,拿出了一份1990年~2010年中国日化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报告。

正是这份后来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报告,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宝洁为什么在中国市场投入上百亿的广告费用而不会亏损,为什么招聘成千上万的管理人员而不担心工资过高,为什么以数十亿的某类产品投入,来换取领导性的市场份额。

这不是一种冒险,而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规划,是一种势在必得的气魄。

过去十几年,对于中国白酒企业来说,运作一个产品,赚点钱实在是太容易了。注册一个商标只要区区一千多元,设计一个包装,雇上几个人,有钱的话打点广告,没钱的可以直接推销,只要产品对头,过不了多久就能大赚一笔,要是行政部门认识几个领导那就更不用说了。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特殊机遇,使得整个中国人普遍浮躁。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政府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牵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想成就一个品牌也越来越困难。什么东西是稀缺的,什么东西就会越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说未来白酒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资金、知识、技术、人才的竞争,而是这一系列复合体也就是集团和集团的竞争,而管理作为这些要素的载体,也就存在着变革的需要。

 

结语:品牌化、现代化、正规化

所谓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行业,大企业看文化。

对于中国白酒行业来说,要想实现复兴的梦想,品牌化、现代化、正规化是必由之路。中华几千年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称道的东西,东西本身没有对错,只不过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才会落在世界后面。

今日我们要想实现复兴,就必须舍弃那些不容于时代的东西,发展和改进我们的文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相结合,统一的指挥、统一的纪律、统一的制度,科学的精神,独立的人格、社会化的心态、成年人的逻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白酒文化一定能和中国文化一道登上世界文化的舞台。

 

 

贴士2:着眼宏观,分析行业

    政治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是未来几十年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觉醒,将会左右中国未来二十年的发展。

中国将在在未来十年内启动呼吁已久的政治体制改革,其核心是限制公权滥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建设法制型政府,让各级政府在法律轨道上行政。

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越来越规范的外部环境,但是企业也将面临着更多竞争主体的挑战。

  短期来看,公务消费仍然是白酒消费的主力,特别是中高端白酒,但是这一趋势将面临越来越严厉的公共舆论挑战。

 国家将进一步严格对白酒的管理,有可能会出台限制白酒发展的政策,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由于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严重不足,经济结构调整将贯穿未来经济发展的进程。

 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有力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这对白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国家将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支援力度,地区之间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空间将会进一步释放。

 国内将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受此影响,中高端白酒将会缓慢地增长。

    社会环境

  近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权力和资本紧密结合。普通民众上升渠道受限,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使得中国面临发展过程中的“中等收入陷阱”。

  长久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人口低增长,也使得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白酒的消费群体将会进入一个稳中略降的阶段。

  80后、90后的崛起在未来几年将初见端倪,并对白酒的消费提出新的要求,能不能抓住这部分消费群体,将成为白酒未来决胜的关键。

  出于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考量,中国将努力构建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流的橄榄型社会形态,他们未来将是白酒消费的主力军。

  我们要关注那些推崇时尚消费、格调消费、符号消费、超前消费和休闲消费的中产阶级,这是影响和决定白酒消费升级的主流社会阶层或群体。

    技术文化环境

  伴随着中国卷入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外来文化队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将越来越严重,洋酒、啤酒、果汁、饮料、可乐、雪碧便是明显的证明。

  作为一种精神性产品,顾客特别是高端白酒顾客对白酒生产工艺和过程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短期内不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造成的生产效率提升。

  “周虽旧邦,其命为新”,在经历过西方文化的洗礼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核都将在本世纪重新焕发出生机,但是这种复兴绝对不是机械的重复。

  白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直面国际化的挑战,从内容和形式加以改进,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系远景营销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编辑:王荣敏 52374289@qq.com

信息来源: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往期文章精选
杂志订阅 杂志目录 下单流程 订单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