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识猷
许多人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科研研究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高级科研人才及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男性。事实真的如此吗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理工科研界几乎一直是男性的天下,虽然绿叶中也间或有一星半点红花,但就绝对数量而言,实在不成气候。诺贝尔奖获奖人中男女比例也是相差悬殊,更不必说从未有女性获得“数学诺贝尔”菲尔茨奖,许多人就基于此认为:相比男性,女性在科研上存在着某些先天劣势。
公开表达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最著名者莫过于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05年时他宣称女性在学术界顶峰位置寥寥无几的原因是先天的智商差异,这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萨默斯不得不引咎辞职。
然而暗地为萨默斯抱屈者为数不少——毕竟,倘若宣称“男性比女性体力更佳”,即使最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可能也会默认;但一提到“男性比女性智商更佳”,通常就被视为性别歧视者遭到痛批。这种“差别待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体力和智力的度量方式不同——体力差异可以通过测量力量或速度得出结论,而“智商”如何测试,却始终是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智商测试:天才是怎样测量的?
有一种说法说是大脑大小与智商有关,持此观念者在发现男性大脑平均比女性重约100克时必定如获至宝。爱因斯坦的大脑就只有1230克,低于成年男性的平均值1400克,可是十九世纪德国数学天才高斯的大脑也被验尸者称过,据说重1492克,大大超出了平均水平。
人的智力究竟该如何标定量化?最广泛应用的方法当然是智商测试。不过,做完考卷后的卷面原始分数并不是智商数值,还需要根据原始分数的统计分布再进行换算。一般把特定年龄段内,考到接受智商测试者的平均分数的人智商定为100,每相距一个标准差则智商变化15点。从整个人群来看,95%的人智商会落在正负两个标准差的范围内,也就是70-130之间(图片来自wiki),99.9%的人智商落在正负三个标准差的范围内,也就是55-145之间。一般智商超过130可算超群,而超过145即是准天才。
另一种观点认为,男性在学术界里能大获成功,是源于高智商人群里大多数是男性。据说,智商在130以上的人群中,男女比例是3:1,而智商145以上的男女比例是5.5:1,又有报道称非洲裔美国人里肤色越浅的智商越高,诸如此类研究的立场客观度向来颇受质疑。然而也有观点认为,125以上的智商已经足以应付任意工作。公认的物理天才霍金在04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并不清楚自己的智商,并称 “那些夸耀自己智商的都是废物”。
谁敢断言智商考试的成绩就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智力?首先,作为一种标准化考试,测量问卷的设计和统计方法的选择就带上了极强的主观性,一张试卷能测出的能力十分有限,受试者此前是否看过类似题目也会大大影响最终结果。再者,考试结果必然受到考试者心理暗示的强烈影响——比如说,一种满足社会期待的渴望。
科学界女性稀少?自我实现的预言
众所周知,即使经过多年的女性权益争取,当今的社会对男女的角色期待依然大不相同。假如设计一场对照实验,男性与女性作为两个独立实验组,由于这两组从出生开始受到的对待就截然不同,于是最终的任何差异,都难以证明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因素所致。社会对男性的期待一字以述之就是“怂”——从心所欲,follow your heart。对于男孩的顽皮与探索,人们往往报以宽容,男孩子嘛,皮一点是应该的。与之相比,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同样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肉”——希望她们成为一个好的“内人”,相夫教子持家打杂。社会周遭对女性的期待并非在研究领域建功立业,好动爱探索的女孩很可能收到“你以后可怎么嫁出去”的负反馈,“文静乖顺”这些不利于探索创新的品质在女孩身上会受到称许。
很多人相信,智商较高的人犯罪率更低,在学习阶段成绩更佳、进入社会后地位更高,甚至他们的寿命也更长。而且很多人同时也承认,比起男性,女性的犯罪率更低,女性在学习阶段通常成绩更佳,甚至寿命也是女性更长。但很奇怪的是,他们坚持男性先天智商更高,而主要理由其实就是一条,男性在社会中地位更高。
现代科学萌芽于男性主导的时代。男性只要术业有专攻,即使终身未婚如牛顿或达芬奇,依然不妨碍他们在社会中收获荣誉与尊敬。而与牛顿同一时期的女性甚至连财产继承权都没有,未婚女性想独立生活都很成问题。倘若还对家庭生活不感兴趣,热衷于摆弄烧瓶试管,这样的女性下场极可能是被当作女巫丢进火里烧死,而不是成为女科学家受人尊崇。
历史造就了最初科学界女性稀少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又被用以教育未来的女性“女性在科学界难有作为”,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代代相传,社会认知年年强化,于是进一步自我实现预言…… 早在文理分科乃至选择专业那一刻,大批女性就被以“为你好”的名义劝离了自然科学领域,接下来,性别战争尚未开打,双方的战力已然失衡。而统计学告诉我们,“以少胜多”,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者用统计学手段得出,女性国际象棋大师之所以寥寥无几,不是因为男孩天生棋力胜过女孩,反而是与学习国际象棋的男孩大大多于女孩有莫大关联。
其实,倘若在诺贝尔奖获奖者中进行统计,也会发现亚裔和非洲裔获奖者稀少,但如今却罕有人以此为理由宣称黄种人和黑人在科研智商上不如白人——大家心知肚明,诺贝尔奖1895年开始颁发,从这个奖起源至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白人在经济与地位上都占有极大优势。即使在如今最发达的国家,女性在科研界受到的无形歧视与压力仍然不可小觑。在那位发表“男女科研能力先天有差异”见解的萨默斯先生担任哈佛校长的任期间,哈佛大学提供给女性的终身教职从36%下降到了13%。当科研界晋升阶梯的看守者本身就持“女性难以胜任”观点时,可想而知,相同能力的男女能得到的机遇可能大不相同。
对于这点,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巴里斯(Ben A. Barres )有着切身的体会。巴里斯教授如今的名字叫“本”,但直到42岁,他/她的名字还叫芭芭拉。巴里斯博士身为男性后的体会是,那些不清楚他的变性人身份的人对他显然比从前尊敬,例如发言时被男性打断的次数就大大减少了。
接受了变性手术的巴里斯博士在06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讨论男女先天智商差异时的论述如下:“人们依然把男性目前在科学界上的优势归结为男女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不过,这种差异即使真的存在,也无法确认这是与生俱来的。即使真有与生俱来的差异,也还不清楚这种差异与男性在科学界的优势是有关的。有些微妙的差异没准还更有利于女性。”
虽然女性本身在求职、申请研究经费上都会遭遇所谓的“玻璃天花板”,不过巴里斯博士相信,只要拿出少部分资源为女性提供养育子女的帮助,就能够造就更多的女性科学家。 然而,目前以男性为主的科学团体并不乐意为女性研究者提供这些帮助,而大部分女性即使认识到阻力的存在,也缺乏勇气和意识去为自己抗争。
xy染色体的最终战争
自20世纪以来,智商测试的原始卷面分数平均每十年增长3点,就目前看来,这个增长不太可能是因为男性相对女性越来越多,反而证明了后天因素——可能是营养状况,可能是教育水平——会大大影响智商。有研究证明大脑需要刺激,在玩耍的环境中成长的小鼠更加聪明。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男女,在成长阶段尤其是三岁以前接受的信息与刺激可能才是决定未来智商的关键。
坚持认为男性智力天然优于女性者不妨好好考虑一下自己坚持的理由,莫非男性更高的红细胞密度提供了大脑更多的氧气?可别忘了女性拥有更快的大脑血流速。从遗传角度而言,除了y染色体,女性和男性相比有何不同?难道是y染色体上存在什么神奇基因?
据推测,最早y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均有1000多个基因,但如今x染色体风采依旧,而y染色体上仅有不到80个基因。按此速度,说不准在百万年内就会“天有不测风云,y染色体有旦夕祸福”。你看,世界是属于x染色体的,也是属于正不断丢失基因的y染色体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x染色体的。
很遗憾,即使这种神奇基因真的存在,恐怕也难免在时光长河中消亡。有研究发现,由于y染色体在染色组里长期处于无人配对的尴尬地位,导致在复制出错时,y染色体无法从同伴那里得到修正,于是基因逐渐丢失。最终,除了那些功能无法被x染色体取代的必需基因——比如制造精子的基因,其他y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能因几个突变而消失。而居里夫人等科研超女的存在已经雄辩地证明,要成就科研事业,没有y染色体也完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