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首页 杂志分类 少儿杂志 时尚杂志 经营管理
杂志搜索  
    目录下载:2025年杂志订阅目录
 
展望食品工业“十二五”

中国杂志网 发布时间:2020/3/31 星期六 下午 6:21:16  浏览次数:10717
关键字:
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目前,全球食品工业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在发达国家和跨国食品集团大举抢滩登陆我国食品工业之际,《规划》的出台,从战略上部署了未来几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保障安全和营养健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提高食品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度,巩固食品产业在新时期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支柱地位。

《规划》预测,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00%,年均增长15%,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食品科技研发经费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例提高到0.8%,关键设备自主化率提高到50%以上。

 

 

趋势与格局

文∕王英姿

 

挑战:直面跨国巨头

 

《规划》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指出,当前全球食品工业已进入空前的密集创新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全球食品格局也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愈来愈深刻地影响我国食品工业。

我国食品工业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全球食品工业紧密关联。近年来,食品跨国集团空前活跃,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以及人才的争夺,将技术领先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手段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使我国竞争力尚不够强的食品工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

以乳品业为例,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乳制品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并不理想,以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主的乳产品更是遭到消费者严重的质疑,洋奶粉趁机而入,夺取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增强了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更甚者频频涨价挑战消费者的神经。数据显示,以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等为主的洋奶粉已经占据我国50%以上的市场,在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上的占有率更是高达70%以上。

 

趋势:新技术催生新业态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对于食品消费的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

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将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营养型、享受型(品质、品位、品种“三品”型)消费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品消费进一步多样化,继续推动食品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高新技术应用加速,食品工业不断涌现新业态。食品科学是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其他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

 

格局:产业集中度提高

 

《规划》提出将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大型食品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从2010年的27家增加到50家以上;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新格局;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品结构将取得明显改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稳步提高,巩固和壮大“老字号”食品品牌,努力扩大品牌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一批食品知名品牌。

培育新兴食品产业。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增强品牌企业实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食品工业企业群体。

区域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利用东部地区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东中西部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到2015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提高到60%左右,全国建成数百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现代食品产业园区。

 

【抽文,放本文第二页】

全球食品格局也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愈来愈深刻地影响我国食品工业。

 

 

“规划”五大看点

文∕伯建新

 

看点1:落实食品质量安全

在整个《规划》中,食品质量安全贯穿整个发展纲要。

针对“十一五”期间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将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等措施落实食品安全问题,并设定了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完善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食品生产企业60%以上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标准的目标,在政策措施方面“强化安全监管,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这预示着未来国家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将会进一步从严,行业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和更加规范,尤其对企业在检验能力方面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

 

看点:2:粮食安全问题被提及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尤其从2009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较为关注的问题。

政府也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增产和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等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而在此次《规划》中,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方面、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以及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被充分体现。《规划》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同时,在发展方向上提出“鼓励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可以说,鼓励中国企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几个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绝不仅仅是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壮大,其背后间接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看点3产业安全问题得到重视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在促进各行各业的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在部分领域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尤其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食品加工行业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中更为突出,因此也广泛受到关注。

为保护产业安全, 2007年11月,发改委与商务部联合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1年12月29日,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11年修订)》。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食用油脂加工品种除了豆油和菜籽油外,新增了花生油、棉籽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品种;此外,大米、面粉也在被限制之列。此次《规划》更是予以明确规定,这是近年规划中少有。

 

看点4效率和效益问题成为发展方向

针对“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的问题,《规划》要求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将由过去粗放式发展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率和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规划》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要求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和设备;在重点行业和发展方向上,对各个行业后期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规模明确了目标,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体现出在后期食品工业发展中注重效率和效益将成为每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表明,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科技进步,为淘汰落后的产能和能耗提供了必要条件,预示着在未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将走一条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看点5产业布局将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

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优势,进行产业延伸,形成产业带;通过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大型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是本次《规划》在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方面一大亮点。

首先,在“十二五”规划中,共有13个重点行业被纳入食品规划当中,和“十一五”规划相比,除了传统的8个重点行业外,新增了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5个行业。一方面说明了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行业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在食品工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已经成为食品工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本次规划中充分考虑了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上、下游行业对食品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从而使其行业的覆盖面扩大,使产业布局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

其次,在对各个相关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上,和“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的方向更加清晰、明确,尤其在部分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上提出了相对细化和精确目标,使规划更加具有指导性。

 

【抽文,放在本文第二页】

除了传统的8个重点行业外,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等5个行业被新增纳入到“十二五”规划。

 

 

 

资本视角看“规划”

文∕赵方方

 

在食品工业2010年实现总产值6.1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8%之后,两大部委发布的《规划》对食品工业过去五年的快速发展做了深入解读,并具体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之路。

 

增长与集中

 

在食品工业“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之中,有两方面最引人关注——

一是行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1286家,比2005年增长73.2%;实现工业总产值6.1万亿元,增长201.5%,年均增长24.7%,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水平。

二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食品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得以深入推进。乳制品行业10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3.5%,制糖企业10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64.3%,啤酒行业前15家企业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89.6%,饮料行业10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53.9%。

这两点既是过去五年的两大看点,同时也会是未来五年的两大看点。

在产业规模方面,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12.3万亿元,增长100%,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1.88万亿元,增长75%,年均增长12%。

在产业集中度方面,《规划》要求,要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大型食品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

这两大看点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以“精选赛道,再选选手”的私募机构而言。

“精选赛道,再选选手”是私募机构的一种投资策略选择。所谓“赛道”,说的是私募机构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投资偏好以及资本市场的风向等,精心选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行业。私募机构将会对这些特定“赛道”做深入分析研究,选择其中的优势企业,注入资金,做好投后服务,助力其后续发展直至上市退出。这些特定行业中的企业,就是所谓的“选手”。

食品工业6万亿的市场空间足够辽阔,在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肉类加工业、乳制品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工业、制糖工业、方便食品制造业、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等13个细分行业中,每一个行业都足以诞生出若干个世界级的企业,这一“赛道”显然没有问题。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说明了这一赛道上选手的量级正在日益提升,更多的优秀食品企业脱颖而出,站到了细分行业的最前列,同时也站到了专业投资机构的眼前,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食品企业得到投资机构的关注与注资。

 

受宠业外资本

 

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但给了投资机构以更大的信心关注食品行业,也给业外资本进入这一行业树立了信心。在中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很多资源行业的资本在主动或被动地从本来的行业退出之后,重新选择新行业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接下来干什么。

这些资本大多数已经切身体会到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生死存亡的重大影响,所以他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往往会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政府鼓励什么就干什么,二是自己现有的资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政府鼓励的行业有很多,比如发改委确定的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行业。由于各地自身资源所限,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能力发展上述这七大产业,但有一个产业是所有地方政府都有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扶持的,那就是农业。

转型问题的答案有了。那就是从农业切入,获得政府的各种产业政策扶持,然后沿产业链往下走,从初级农产品一直做到深加工,从农业走向食品工业,做大做强,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既是农业,又是食品工业,兼顾农业与消费两大概念,既有政府扶持,又有市场支撑。

这种转型思路不是单纯的逻辑推演,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仅在山西一地,目前就有近千家企业从煤焦铁行业转型,从事农产品加工等特色现代农业。当地政府也因势利导,早在2009年7月份,山西省政府即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省资源型企业转产和招商引资企业中选择20个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企业,集中力量进行培育,使每个企业的销售收入到2013年达到5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在10亿元至50亿元之间的企业占到1∕3以上。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例如省财政增加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以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接替产业部分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给予重点扶持等。

(空一行)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中国食品工业正值竹炉汤沸,呈现出一派蓬勃之象,在资本的助力下,必将迎来更为璀璨夺目的下一个五年。

(作者系中房渤海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投资部总经理)

 

【插文,放本文第二页】

由于各地自身资源所限,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能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有一个产业是所有地方政府都有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扶持的,那就是农业。

                                                                                                                        
专题编辑:刘鹏250886958@qq.com

 
信息来源: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往期文章精选
杂志订阅 杂志目录 下单流程 订单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