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曾经让你成功的法宝可能是你今天停滞不前甚至濒临绝境的元凶,曾经渡你出苦海的神仙可能摇身变作吃人恶魔,曾经让你努力摆脱逃避不及的地狱可能是天堂的另一张脸。
消费者对品牌的归类,可以用“特色菜”和“家常菜”来形容:“特色菜”有特色,属偶尔消费;“家常菜”没有特色,属经常消费。如果开一家特色菜馆,你的赢利模式最好是靠“单次”经营暴利;如果你开的是家常菜馆,你的赢利模式最好是靠“频次”的薄利多销。
事实上,可乐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特色菜”(早期曾作为止咳水、提神饮料),但可口可乐并没有宣传这些,而是以“家常菜”的姿态拓宽了其使用条件,决定了可口可乐可以随时随地喝。可口可乐的营销重点是提高消费者的购买“频次”,这就是可口可乐的秘密武器。
可口可乐的轨迹:止咳水(极窄条件)→提神醒脑(较窄条件)→美国文化(较宽条件)→口感畅爽(极宽条件)。
性能特色越来越弱,使用条件越来越宽。
王老吉也是这么做的,它的轨迹是:“下火”(极窄条件)→防“上火”(较窄条件)→中国文化(较宽条件)。
王老吉学会了“泛化条件”,获得了更多赢利机会,并继续“稀释功能”,由“下火”到“怕上火”,再到“无任何功能”。王老吉开始学可口可乐了,可口可乐曾经代表过美国的文化,现在王老吉开始代表中国文化。
“我为中国红。”——奥运
“吉庆十分,当然王老吉。”——节日
“亚运有我,精彩之吉。”——亚运
“汶川地震捐资1个亿”——国难
“玉树地震捐资1.1亿”——国难
王老吉在向“中国文化”拓宽产品条件的缓慢过渡中,进入了陷阱——自己成功模式的陷阱,中了可口可乐成功模式的毒。
可乐有内在的基因跟美国文化产生关联:自由、泛滥、快餐式的。而王老吉凉茶与中国的文化关联在哪里呢?难道仅仅凭借一个红色就产生了关联?或者是出于爱国者这个条件我们喝王老吉?毕竟这无法承载消费者长久的购买冲动。
再则,美国文化是一种攻击性的文化,可以像病毒一样蔓延,而中国文化是谦逊的,传播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文化力量代言上,中国文化不具备“市场速度”,是“先天缺陷”。如果绕过“中国文化”代言这一较宽条件,直接奔向“口感”的极宽条件,王老吉又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传统凉茶饮料很难与碳酸饮料的强烈口感相比,而可乐自身有易上瘾的咖啡因,饮用黏性更具竞争力。绕场一周,王老吉的出路回到“防上火”这一点。
在可口可乐和王老吉都卸掉功能后,赤膊拼杀的结果只能是王老吉吃大亏。王老吉还必须穿上“怕上火”的铠甲,才能保护好自己。虽然这幅“铠甲”让王老吉行动极为不便,但还得披着。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延续原来的概念,又能突破销售瓶颈,让王老吉再上一个台阶?
有。比如海飞丝的“去头屑”。
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洗发水都是有去头屑功能。海飞丝刚登陆中国时,大家都觉得头屑是正常现象,但经过海飞丝日积月累的传播,我们现在已经把头屑看成了大敌。洗头会先考虑能不能去头屑,去屑洗发水成为了洗发水里面最大的品类,就如同防蛀牙膏成为牙膏里的最大品类。
没错,最佳的策略就是让王老吉成为饮料里最大的品类。要想赢取可口可乐,不是像可口可乐一样逐步卸掉自己的功能性,而是利用自身的功能性,让“防上火”饮料成为饮料大类里的最大品类。怎么做?
全民“上火”——让全国人民像广东人民一样对上火那么敏感。随时随地上火,随时随地喝。王老吉需要的是强化“上火”这个“敌人”,就如同杀毒软件,没有病毒的存在,杀毒软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病毒要不定期搞侵袭,才能迫使所有电脑用户都得装正版杀毒软件。
王老吉应该强调,上火不只是吃火锅时,甚至熬夜时、讲话多时、长期对着电脑时、天气热时、天气冷时,无时无刻皆可“上火”,让消费者对“上火”草木皆兵,如对“头皮屑”的草木皆兵。
另外,王老吉还得告诉消费者,要“防上火”就得多喝王老吉,把饮用量的上限打破,一如当年海飞丝号召“天天洗发”一样。
说白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不断提高“频次”。“频次”上升,销量上升,就可以降低单罐的生产成本,降低售价,促进消费者更高频次饮用,进入良性循环。可口可乐可以卖得比白开水更便宜,王老吉也可以。摘自第一营销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