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况: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赵敬候迁都邯郸,使赵国都城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骑射”的千古美名。
汉代,邯郸与西安、洛阳、淄博、成都同为全国五大都会。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培育出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著名的有蔺相如、廉颇、苟子、赵奢、李牧等。“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许多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的“成语典故”之乡。
诸多的名胜古迹为邯郸保存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主要有以磁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 邯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距邯郸城近百里的磁山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文物,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在这以后的几千年间,邯郸作为商王朝京畿之内的禁宫重地,前后长达几百年。西周时,邯郸已发展为卫国的繁华城邑,史籍便有“邯郸之仓库实”的记载。公元前497年前后发生的三次大规模战争,便是为了争夺邯郸而引起的,此后便成了赵简子所控制下的晋国重邑。公元前386年赵敬侯看中了邯郸的经济地位,由中牟迁都邯郸,历经八代君王计158年。秦置邯郸郡,汉高祖刘邦立其子如意为赵王,历两汉,邯郸一直是赵的都城。因此,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邯郸占有重要的一页。
文物古迹:
赵邯郸故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米,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王城是赵都的宫城,相当于明清北京的故宫紫禁城,位于市区西南约4公里。这座规模庞大的宫城,由西城、东城和小北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城区面积约512万平方米。仅西城的面积就比北京故宫紫禁城大出两倍。赵王城全由高大的城墙环抱,尽管是今非昔比,而今还可目睹到蜿蜒起伏高低不等的夯土城墙和凹形门址,从城内残留下的几十处建筑基址看,不难想象出当年那宏伟庄严、错落有致的一组组宫殿群。
赵王城城墙的设计和建造是很讲究的。据西城南墙调查发现,揭开表上即可见到原有的墙体,由下而上渐渐收分,外陡,内倾斜为11度左右。每高2米左右设台阶一级,台面铺设板瓦和筒瓦,形成檐顶式瓦垅保护墙壁。墙体为夹板夯筑,壁面留有麻布纹痕迹和绳索圆孔。墙的内壁还发现排水设施,西城南墙每隔大约25-27米的长度,有一道构筑槽道。古墙上这样的防雨水设置,仅见于赵王城,时隔两千余年,这样的城建设施现在还留下几处实物,实在是难能可贵。
大北城是赵都邯郸宫城的廓城,是当时赵国的居民城。如今它的大部分已经被淤埋于新市区的地下6-9米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文物部门二十几年的文物调查钻探,基本上搞清了它的概貌。大北城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宽处3240米,南北最长处4880米,面积约1581万平方米。在大北城址中的地上遗迹,除丛台及汉代温明殿外,尚有灵山、铸箭炉台地、梳妆台、插箭岭、插箭岭小城址,在西垣段有王朗城等战国、西汉时期的遗迹。
“大北城”城址中的地下遗迹遗物非常丰富,据多年调查试掘,发现地下冶铁遗址的迹象4处,地下夯土墙多处,陶圈井10余处。根据试掘资料看,现城内中部从战国、两汉、唐、宋、金、元至明清,地层基本没有缺环,尤其是唐代层非常丰富。陵西街今日月城商场地下北朝文化层较厚,曾在一个灰坑内清出较完整陶器20余件。这对纠正地方志书有关记载的谬误以及研究古城邯郸的兴衰积累了珍贵的资料。
赵邯郸故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务院批准邯郸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依据,是名城邯郸的镇城之宝。尤其是宫城,布局严谨,气势宏伟,目前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古城址。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使邯郸文化事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