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是一家企业的内勤,就是平时事情最多,地位最低的内勤。
一大早,营销总监拿了一份促销方案交给我,吩咐我马上通过公司网站向全国渠道公布,同时发短信提醒各代理商立刻上网下载。他说营销中心为了赶在年底前发起最后一次促销战役,市场部所有主管都加班至深夜。
营销总监开了一天的会,下班时才问我事情处理的怎么样了,我据实禀告:
我已经把活动方案放到了网上,可由于公司的公用手机欠费,目前无法短信通知代理商上网下载资料。营销总监大为光火,冲我大喊:“这么多人通霄加班争取来的宝贵时间,竟然被你的懒惰轻易浪费掉了!促销晚一天,公司要损失几十万,你担待得起吗?”
我很委屈,要知道,这并不是我的错:
1.按照财务流程缴手机费,请款、审批、报销等环节,都要等总监签字才能办,领导去开会了,耽误了能怪我吗?
2.外出缴费这样的公事需要行政部派车,但必须登记排队,我等了一天也没排到,这也不是我的问题呀!
可我越是解释,营销总监的嗓门就越大。
“企业给你开工资是让你吃闲饭的吗?实在不行,自己掏钱先垫上,打个车就办了,这还需要领导吩咐吗?”
公司距离市区特别远,打车都打不着。我一个小小内勤,每次都很难从行政部申请到车。哪次公出不都是我求爷爷告奶奶的搭顺风车,实在没办法就去坐又绕又慢的公交车。我受了这么多委屈,作出了这么多牺牲,谁补偿过我?谁理解过我?谁替我说过一句公道话?领导都跟我喊,我跟谁喊呢?都说我耽误了他们的事情,谁来负责我的人生呢?
分析:
上司这边已是火烧眉毛了,下属怎么就敢在一旁隔岸观火呢?
“权小利小”员工的特殊申诉方式
在关键事件上让领导着急上火,有时只是下级的一种特殊申诉方式。你这样做的目的,潜意识里是在向领导表达自己平日工作中所受的委屈。
你在公司里地位较低,工作中不知受了多少气。你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没有任何补偿,甚至得不到上级的一句表扬。所以,潜意识里,你希望通过此次事件,让总监体会到自己的不易,最少帮忙协调行政,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困难。
虽然知道“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你依旧认为,不在关键的时候刺痛一下上级,是不会引起足够重视的。为减少挨批的风险,你还借口“必须遵守财务规定”,只不过是想让自己显得更加“无辜”一些。
在这种特殊的申诉方式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员工对自身的权、利的抱怨:
权:平时得到的授权不足,事事需要请示汇报。紧急情况下打车,到时候能不能报销?百元额度内的权力都没有,领导没发话,只能等、靠、要。
利:得不到任何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平时做好了后勤保障,奖金也没见多发;偶尔做错了事,只要能讲出理由,一般也不被追究,工作结果好坏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
权与利的四种组合
1.权大利小:导致“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简单讲就是权钱交易,把手中的权“租”给他人换取利益。严惩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权大利小这种失衡关系一天不改变,腐败的温床总会存在,总会滋养一代代蛀虫。高薪养廉要多高的薪水才能使权与利平衡?所以根本的出路是分权。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在企业中,如采购、行政、广告宣传等部门就是三大“潮湿”之地,细菌是少不了的,如果分权的事做不好,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多高的奖金也不如贪占来得快。
2.权小利大:引发“内耗冲突”。
在狗的两米外放一大块肉,这就是利;但链子只有一米长,这就是权。权小而利大,狗一定会拼命挣扎。结果不是狗挣脱了管理控制,就是链子拉断了狗脖子。权小利大会引起“内耗冲突”,让上下级天天处于“资源争夺战”之中。优秀的员工会受到致命伤害。
企业中惯以利益诱惑员工,奖励提成都能制定得十分诱人,却忘了给相应的权。有些民营企业长不大的根源就在于此,授权时总是不放心,链子紧得很,放多大的一块肉也就都没有了价值。
3.权大利大:胜以“亲力亲为”。
权大利大,管理者就可以放下“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的思想包袱。这时候每一名员工都成了老板,你不必管他,他也和你一样负责。
一个照顾孩子的保姆,主人足够坦诚,孩子有错你可以像父母一样管教,打骂也不心疼,这就是权;孩子有出息了,长大也养你的老,回报你,这就是利。权与利都大了,保姆对孩子会像亲生骨肉一样疼爱。
在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正是处于保姆的角色,老板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孩子。但可惜不能时时都在。交给别人去管时,总是惴惴不安。所以恨不得立出所有的规矩,但总有挂一漏万的遗憾。
在权大利大的情况下,委托与信任机制才可以真正建立起来。不管对中高层还是基层,按这种方式对待都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4.权小利小:催生“消极怠工”。
权小利小是执行力不佳的主要原因,权小导致“这件事我不可能做好”,利小导致“这件事做好了对我也没用”。因此,消极怠工就成了多数人的最优选择。即谁都不愿意做无结果的努力,进行无收益的投入。
然而,授权不足导致权小,同样是企业员工不思进取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消极状态是授权与激励都没有达标的综合产物。
点评:
在上面的实例之中,改变激励方式,如主动帮助内勤人员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表彰;同时调整授权方式,比如小额交通费用支出不必事先批准,后面那样离谱的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要改变员工隔岸观火,管理者对于授权机制与激励机制建设就不可以袖手旁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