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首页 杂志分类 少儿杂志 时尚杂志 经营管理
杂志搜索  
    目录下载:2025年杂志订阅目录
 
制度,你妈喊你起床吃饭

中国杂志网 发布时间:2010/3/30 星期二 上午 10:48:09  浏览次数:9389
关键字:
      编者按:当我们翻开大本大本的制度汇编时,就会发现,相当比例的制度生命周期短暂,诞生不久即步入休眠状态。
      一、休眠制度的形式
  休眠制度主要有以下形式:
  1.“小题大做”。不论规范的对象具体情况如何,似乎部头不够大就是重视程度有问题,于是脱离实际追求形式,为了凸显制度的书面成果,哪怕就是对一个十分简单的工作建立一项制度,也要冠以指导思想、重要意义、措施办法,要成部、成卷、成体系。本来一目了然的事情,一句话就可以规范,但唯恐一句话、一页纸不被视为制度。因此,一定要把它“严谨”成被现有“制度文化”认可的书面形式,这就使大量的休眠制度或休眠制度内容“合情合理”地成为耗费大量资源的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
  2.潜规则化。当管理层的资源超越执行层的资源时,管理层的责任心越强、积极性越高,就越会在资源的支持下源源不断地“生产”制度。执行层面对新生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却需要较大执行成本的制度,不是寻求落实的途径,而是加速进行书面成果转化。一旦书面成果诞生了,就可以让时间的摇篮曲伴随制度一起去休眠。这已成为管理层和执行层高度默契的潜规则。
      二、制度休眠的原因
  企业管理绝对离不开制度,但制度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制度与管理偏离得越多,制度休眠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制度与管理的偏离现象视为制度休眠的基因。这种基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认识上,寄希望于制度可以规范一切。现在我们都习惯讲“用制度管人”,于是就把制度建设得像法典一样成部成卷,似乎谁的制度数量少谁就是人治、谁的管理就不规范。事实上,制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规范一切,特别是与员工精神层面相关的制度,其作用远远没有流程型制度作用显著。
  2.在观念上,认为有制度就比没制度好。事实上,制度不过是管理的手段,因此制度必须为管理服务。当制度的发展超越管理资源的支持能力时,制度就要失去发挥作用的平台,从而使制度的生命力大打折扣。就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与其建立没有能力执行的制度,导致制度休眠,还不如没有制度。
  3.在体制上,机构决定制度。一般情况下,机构越多制度就越多,机构工作人员越负责,制度体系就越完备。当管理层与执行层的关系是小机关大经营时,管理层的主要精力是紧紧切合经营的,团队的制度建设会更加贴近实际,制度的管理效率较高;当管理层与执行层的关系是大机关小经营时,管理层的主要精力容易受机关文化影响,潜心制度建设,团队的制度往往超越团队的管理需求,从而导致管理效率的下降、成本的增加。这样的制度快速休眠是必然的。
      三、休眠制度的危害
  休眠制度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率,而且会波及企业的精神文化层面,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1.对企业文化的危害。休眠制度产生的“制度与管理分离”“有章可以不循”等现象,会以恶质文化的形式出现,通过企业的精神层面对员工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企业文化将长期危害企业的发展。
  2.制度成本泛滥。一个休眠制度的规范作用可能丧失殆尽,但它作为一项制度的形式上的存在也必然要消耗管理资源。
  3.影响决策层领导力。员工作为被制度规范的对象,不得不执行难以执行的制度。对于一个有志于在企业长期发展的员工来说,短期是对管理层失望,长期是对决策层失望。
  4.造成对管理层的信任危机。当员工发现管理层运用潜规则,通过书面成果应付决策层时,制度的权威必然受到质疑,管理层在员工中的信任危机不可避免。
  5.可能形成负面机制。一个制度的休眠往往是偶然的,而一系列的制度休眠就是机制出了问题。对于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制度而言,它之所以可以源源不断地诞生,说明从机制上有其生存的环境和空间。
      四、休眠制度的催醒
  1.认识上对制度准确定位。制度作为管理手段,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永远不能成为目的。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在周详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之上。同时不要寄希望于制度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员工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制度要为文化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2.资源配置上做到均衡协调。制度的配置必须与经营管理水平相适应。
  3.管理上建立制度落实“问责制”。大量的工作是在制度的实施阶段,因此有必要把制度的建立者与制度的推行者的责任统一起来,即对制度的建立者进行制度推行问责。这样既可以制约盲目的制度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制度的可行性。休眠制度问责之日就是制度落实之时。
信息来源: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往期文章精选
杂志订阅 杂志目录 下单流程 订单查询